新闻稿

IBM:能力出海与企业出海的数字化能力

6月 14, 2024

——IBM混合云与AI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有力支持之系列报道(一)

北京2024年6月14日 /美通社/ -- 2024年5月30日,IBM在北京举行媒体会,从IBM的战略、定位、实践,到IBM Think大会的最新发布等几个方面,分享了IBM混合云与AI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有力支持的最新进展和独特价值。

以下是《数字商业时代》记者丁海骜的深度报道(已获授权转载)。

IBM:能力出海与企业出海的数字化能力

IBM:能力出海和企业出海的数字化能力

作者:数字商业时代 丁海骜

如果说多云和AI是2024年全球IT产业当中讨论最多的技术话题,那么有关出海的话题,则是2024年在中国区域市场讨论最多的业务话题了:越来越多的跨国IT技术和服务提供商,都将中国本土企业的"出海"业务当作未来实现业绩增长的关键点,当然,如果将全部原因归结为是目前复杂经贸环境所致,是不公平的,因为从区域型企业发展成全球性企业,是所有企业的共同梦想。

"中国本土的民营企业越来越努力向海外市场拓展,与其说是出海,倒不如说,是中国本土民营企业的科技和管理水平,以及业务发展已经进阶到一定的程度,迈向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IBM中国科技事业部汽车行业总经理许伟杰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当年IBM就曾帮助宝马、奔驰、通用完成进入中国市场,如今,中国企业要迈向全球化,与当时的情形是相似的。"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问题,因为一旦整车厂出海之后,那么与之配套的零部件企业,以及零部件厂的供应商,也会需要出海,因为他们是同一条产业链上的配套企业。"

两个月前,在IBM 2024年第一季度媒体沟通会上,IBM大中华区董事长、总经理陈旭东明确了IBM在大中华区的三个战略重点:深耕重点大客户、突破新市场、大力拓展渠道。其中,所谓"突破新市场",就是要将"中国本土的民营企业市场作为主要增长点,把IBM的领先技术和行业专长带到民营企业,支持他们的数字化转型和企业发展,包括海外拓展。"在明确"出海"将成为IBM未来业务层面的重要领域的同时,IBM也进一步说明,那些"跨国公司以及最具发展潜力的汽车行业,将是我们的主攻方向"。

很显然,在IBM的规划中,中国民营企业的出海,已经成了现在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在中国市场的核心关键业务之一。那么这其中就有几个问题需要解答:首先,在以往中国企业迈向国际化的过程中,所谓出海更多强调的是贸易层面的市场拓展,关注的是销售渠道和商业触角。那么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的时候,此刻的出海与以往的出海,是否是同样的定义和标准?企业出海的需求是否有所不同?其次,如果中国本土民营企业出海的需求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出海的企业不再仅仅局限于产业链当中的核心头部企业,还有与之配套的产业链合作伙伴,那么,面对这些企业产品能力、发展阶段、管理粒度等参差不齐、各不相同的出海企业,该如何使其真正拥有出海的能力呢?

"现在中国企业出海和20年前是不一样的。当年我们做的是一个简单的组合拳的出海,而今天更多看到的是中国企业带着自己的高科技和更多的能力出海。" IBM大中华区云计算平台事业部总经理阮野认为,能力出海,是今天中国本土企业出海最大的特征。而所谓的"能力出海"就不同于以往仅关注海外销售市场,而是希望能够从企业业务的前端开始,就有海外资源的介入,并能够具有真正的全球产业链和国际化的决策视野。因此今天企业的出海过程,就会涉及各种不同的选项和策略,"就会面临更多的挑战。"

而与"能力出海"相对应的是:中国企业的出海能力,有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其数字化能力。许伟杰将中国本土企业的数字化程度分成信息化阶段、数字化阶段和智能化阶段。在他看来,用这样一个可以泛量化的方式,更容易理解中国本土企业在出海能力上的参差:有些行业已经处于智能化阶段,有能力尝试用AI的方式来进行企业业务的创新尝试,但是还有一些行业的产业链末端企业,至今还处在信息化时代,仅仅实现了核心业务的系统化。而对于所有有出海需求的行业和企业而言,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挑战,往往是一致的:用统一的数字化方案管控出海业务和支持全球化决策的挑战;企业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能够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构建敏捷的全球化协同的挑战;品牌和客户体验统一性的挑战;以及全球安全合规和风控体系的挑战。

在许伟杰看来,利用科技赋能企业拥有充分的数字化能力,是支持中国本土企业真正实践能力出海的基础和根本。而在这一过程中,基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和步骤:安全、开放、敏捷和AI加速。

"当企业在拓展国内业务时,你会发现很多企业先构建自己的IT信息系统,出现问题了开始建安全管理体系;但是要拓展出海业务,实现能力出海的数字化能力,首先要考虑的一定是安全:通过安全的混合多云的架构,才能为出海企业建构起一个拥有充分发展空间的能力出海的基础。"至于开放,许伟杰认为,建立一个互联互通的企业生态,一个开放的IT建设思想和技术架构是必须的,开放的数字化能力才能带来充分的业务空间。关于敏捷,他强调说:"这里讲的敏捷与灵活性不同,所谓敏捷不是要基于开源就能实现敏捷,而是说要在标准的基础上实现敏捷。"最后,是要借助AI技术,实现某种程度的创新和领先:"我们发现,很多在国内做AI加速的场景,出海的效益更加明显:这一轮中国企业的出海,很多是带着先进的行业(如制造)能力和业务能力出海的,当我们去给到海外用户一个同样的AI体验的时候,会有先发优势,会很有竞争力。"

众所周知,2019年7月,IBM耗资340亿美元收购红帽开始布局混合云平台技术。到当年8月,IBM又宣布将其软件组合全面基于OpenShift云化,推出"IBM Cloud Paks产品组合",IBM从技术到产品实现了高效率的"混合云化"。一年后,2020年7月9日,IBM新任CEO Arvind Krishna发表博文,宣布IBM全新的"混合云平台+AI"战略,因此混合云和人工智能都是IBM目前的技术和产品核心。

就在不久前,IBM又在AI方面集中发力:2024年 5月 22日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THINK 大会上,IBM宣布了有关一年前发布的 watsonx 平台的几项新的更新。其一,IBM将一系列 IBM Granite 模型开源,包括其最为强大而高效的代码大模型,这些模型在多项行业基准上超越比之规模更大的模型;其二,IBM与红帽联合推出 InstructLab,一种首创的模型对齐技术,可将开源社区的资源直接引入大语言模型(LLMs);其三,IBM宣布全新的数据与自动化图景与能力,加速将生成式 AI 融入 IBM 数字助手、自动化、基础设施、资源管理等产品及咨询服务;其四,IBM宣布将加强与AWS、Adobe、Meta、微软、Mistral、Palo Alto Networks、SAP、Salesforce 及 SDAIA 的合作,以扩展功能并通过 watsonx 提供更多模型选择、灵活性和治理方案。

"简单地说,IBM强调ONE IBM,即将IBM科技事业部(提供软件和基础设施产品)和IBM咨询事业部(提供基于混合云和AI的数字化转型咨询)的能力结合起来,给客户一个从顶层设计到数据治理到底层架构的全栈能力。"许伟杰说:一方面,基于红帽的OpenShift的混合云平台,将IBM本身的API能力整合起来,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开放式技术平台;另一方面,投入更多关注在AI方面,持续投入更新迭代watsonx的能力,以支持企业持续进行业务和能力的创新:"在今年的Think大会上,IBM还介绍了一款叫 IBM Concert的自动化平台工具。如果将OpenShift的混合云平台、watsonx和IBM Concert当成一个人的话,那么混合云架构就是一个人健康的体魄,watsonx是人的大脑,Concert是一个自动化平台,是灵活的手脚。当一个企业有了这三个核心平台能力之后,就能够以一个开放敏捷的状态去实现业务价值。"

许伟杰总结说:除了在技术和产品层面的支持外,IBM咨询团队顾问和科技事业部的技术专家所具有的出海经验、行业知识、海外洞察也将给予出海企业更多的软实力;而且,IBM在IT领域和各个行业所建立的广泛生态体系,也能够为出海企业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延伸价值。

写在最后

出海如果势在必行,那中国本土的民营企业的确需要首先解决自己的两个问题:以怎样的形式出海,以及自己是否有能力以规划中的形式实现出海?数字化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也仅仅是企业出海众多环节中的一个——虽然有可能是最重要、最可靠的能力之一,但是企业的确需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很多。诸如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是否能够满足出海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企业的业务策略、商业模式是否成熟到了可以复制黏贴的程度?等等。但是无论如何,从数字化能力入手提高自身可量化的出海能力,都是一个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出海准备。 (完)

关于IBM

IBM 是全球领先的混合云、人工智能及企业服务提供商,帮助超过 175 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从其拥有的数据中获取商业洞察,简化业务流程,降低成本,并获得行业竞争优势。金融服务、电信和医疗健康等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的超过 4000 家政府和企业实体依靠 IBM 混合云平台和 Red Hat OpenShift 快速、高效、安全地实现数字化转型。IBM 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行业云解决方案和企业服务方面的突破性创新为我们的客户提供了开放和灵活的选择。对企业诚信、透明治理、社会责任、包容文化和服务精神的长期承诺是 IBM 业务发展的基石。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s://www.ibm.com/cn-zh

媒体联络人:郭韬 gguotao@cn.ibm.com

 

IBM Corporation logo.

SOURCE IBM China

Release Categories

IBM China news

Receive the latest news about IBM by email, customized for your preferences

Subscrib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