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

金融创新的引领者,到底做对了什么?

9月 25, 2019

侯淼,IBM 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系统部总经理

金融行业的变化触手可及,从大家习以为常的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到正在进化中的虚拟货币、无实体银行等,数字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金融消费习惯。随着云计算、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变革的步伐还在进一步加快。

从被互联网公司冲击、颠覆,到积极地拥抱新技术并利用自身优势引领行业创新,我们看到,领先的金融公司正在主动拥抱开放银行,开发移动银行、数字支付等新兴应用,积极引入人工智能,引领着数字化转型。

在这样一个巨变的时代,金融创新背后的架构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前端数字化和个性化服务越多,对后端的计算能力、稳定性与灵活性要求越高,尤其需要兼具稳态、敏态与智能的基础架构支撑。

金融业模式之变:开放与合作

在数字化的大趋势下,互联网企业和金融科技公司率先掀起一波创新的浪潮,推出新的支付方式,或者金融服务方式,构建全新的业务模式,不仅打破了与传统金融之间的界限,也改变了行业竞争的规则。

比如南非的一家无实体的银行 “Bank Zero”,从提出概念开始就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它没有一家网点,所有服务都通过应用程序(APP)提供给用户,是一家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应用驱动”型的银行。它的创始人 Jordann 认为,未来是移动的,一个基于应用程序的银行也能通过灵活而安全的服务获得客户的信任。

面对新型金融机构的“客户争夺战”,传统金融机构也很快做出响应,依托原有的品牌和用户优势,构建网上银行、发展移动业务和持续创新金融产品,从一开始的被颠覆者,逐渐成为行业创新的引领者。

如今,传统金融与互联网科技金融已经不再似过去那般剑拔弩张,非此即彼,开放、融合与共建生态正在成为行业大势。在被业内称为中国“开放银行”元年的 2018年,包括浦发银行、建设银行在内,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商业银行主动出击,拥抱开放。

他们基于 API 技术,与客户、第三方开发者、金融科技公司和其他合作伙伴一起打造生态圈。新旧金融玩家发挥各自优势,将金融服务融入、嵌入到各种生产和生活场景中,共同打造面向未来的“无处不在”、“随时随地”的金融服务。

开放合作、共享资源,给商业银行带来开放型平台经济、重构价值链的机会,也加大了风险,包括数据泄露风险等。如何在开放共融、加速创新的同时,驾驭日趋复杂的安全格局,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挑战。

金融业架构之变:敏捷而可靠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深入,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而言,核心系统、关键负载上云,面对的是混合多云的复杂环境,金融机构的基础架构也面临着挑战。

在法国,欧洲最大的银行之一——法国巴黎银行决定大胆变革,实施两层架构。两层架构中,一层是 IBM Z,一层是 IBM 云。通过这个全新的架构,巴黎银行不仅为银行的数字化打下坚实的平台,而且能够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同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前文所说的南非的 “Bank Zero” 银行,就是在 IBM LinuxONE 企业服务器上部署核心银行系统,支持大批量计算,与此同时通过 LinuxONE 普遍加密技术以及开放性,应用混合云模型,在安全、稳定的基础架构上,构建了一个敏捷的服务开放模型。Bank Zero 对 LinuxONE 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银行模式对核心系统的未来走向。

在中国,一家三线城市的商业银行,它的 70多个数据库分布在上百台服务器上,而运维人员只有五六个,同时还要满足新系统开发的需求。虽然拥有很多分布式系统,但整体利用率不高。让这家银行高层焦虑的是,未来基础架构如何发展?

最终,该银行通过 IBM LinuxONE 进行了 x86 整合。LinuxONE “一核一库”的概念,即一个 LinuxONE 核心接管一个数据库,让用户能够以一个统一的构架承载不同类型的数据库,从而大大节省机房的设备占地空间和电费。这种简单统一的构架、集约的部署方式为用户实现多活的数据中心,以及未来通过容器上云铺设了一条平坦的道路。

这是国内外领先的银行对基础架构的思考和选择。不难发现,这些金融机构在面临数字化转型时,首先思考基础架构的变革。只有一个敏捷而可靠的基础架构,拥有充足的安全性和可扩展性,才能够支持更大规模的数据驱动型工作负载。

简而言之,稳态、敏态和智能将是未来金融业基础架构的主要特征。

IBM 现代基础架构:更安全、更敏捷、更智能

在我们看来,金融业基础架构的稳态是指构建高可靠、高可用和高安全的金融后台核心;敏态强调架构的集中集约部署,需具备敏捷性和良好的扩展性,这对于打造基于云端的开放银行至关重要;智能则是指可分析、可训练、可迭代,以提供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智能金融服务。

多年以来,IBM Z 在金融行业一直扮演着“大脑”和“中枢”的角色,全球银行百强中有 92家银行选择使用 IBM Z,保障其核心银行系统平稳、高效地运行。这与 IBM Z 的安全能力密不可分:分区的隔离技术、普遍加密技术和安全服务容器的专利技术。简而言之,IBM Z 和 LinuxONE 为企业构建了一个安全、灵活、开放的架构平台,支持其敏捷、快速部署新型应用,并以开放互联的模式开展金融服务。

IBM 在这方面的创新与突破一直在持续。刚刚发布的 z15 带来业界首创的数据隐私护照技术和即时恢复功能,将 IBM Z 的安全和稳固性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客户不仅可以在 z15 环境中保障数据安全,而且可以在混合多云环境中随时随地对数据进行加密,随时撤销数据访问权,无论数据传输到哪里,都可以确保其安全。即时恢复功能则通过释放系统中潜在的额外容量,缩短停机时间并快速恢复服务,并利用这些额外的容量快速处理被延迟的交易。

要安全,更要开放。IBM Z 也在不断进化,不断强化开放互联的技术特性,帮助企业变得更开放和敏捷。比如通过开放高安全的 API 接口,帮助企业缩短 90%的新应用开发时间,再或者针对金融机构在春节、双十一等峰值容量挑战问题,实现计算能力随需租用,适应难以预测的、临时性的计算应用需求,提供弹性、灵活的“现代化”架构选择。最新一代 z15 更是引入云原生应用开发,可以帮助客户构建新的云原生应用,安全地跨云集成最重要工作负载,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收购红帽也为 IBM 架构的扩展性和敏捷性带来更多想象空间。IBM 将在 IBM Z 和 LinuxONE 上支持红帽 OpenShift 平台。借助基于 IBM Z 和 LinuxOne 的 Linux 上支持云原生开发的集成工具和功能丰富的生态系统,这项服务将加快实现更高的可移植性和灵活性。云开发人员可以利用 OpenShift 部署 z/OS 应用程序,而不需要掌握特殊的 Z 技能。

在智能方面,金融行业积累了数量庞大的优质数据资源,为金融业规模应用 AI 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不管多么复杂的算法,也不管多么可信的模型,都要基于一个可靠的数据基础,才能最终实现高效的数据流通。IBM 的创新存储产品可以帮助金融业部署一个治理平台,把用于 AI 模型的数据统一起来,让它们从离散到聚合,从离线到在线,从静止到流动,形成端到端的数据管道,实现数据随时随地存储,随时随地获取。

随着 5G、区块链和量子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与成熟,金融服务行业的开放式生态系统将成为常态。是时候打破传统限制,专注创新了,金融行业的前瞻者正在以现代化的基础架构,引领金融科技的创新与变革。

Release Categories

IBM China news

Receive the latest news about IBM by email, customized for your preferences

Subscribe now